资讯中心

足不出户逛仪博之三十九——度量衡制(下篇)


自2月2日起,我馆陆续推出网上文物赏析、在线文物展览,让观众在家里就能欣赏到仪博瑰宝,领略馆藏精品风采。本期推出的是《鉴史倡廉 清风峻节——仪征市廉政主题文物展》之《度量衡制》。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月2日起,我馆陆续推出网上文物赏析、在线文物展览,让观众在家里就能欣赏到仪博瑰宝,领略馆藏精品风采。本期推出的是《鉴史倡廉  清风峻节——仪征市廉政主题文物展》之《度量衡制》。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度量衡制(下篇)

 

《鉴史倡廉  清风峻节——仪征市廉政主题文物展》“廉”为主线,以 “德”与“法”为内涵,主要展示仪征历史上的廉政人物、故事和文物。通过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廉洁元素,体现了崇德尚义、廉行天下的永恒追求,彰显了历史回望中的家国情怀和廉洁传承。

度量衡是计量长度、容积和重量的工具统称。其名称源自《书·舜典》“同律度量衡”,《淮南子·本经训》云:“谨于权衡,审乎轻重,足以治其境内矣”,其意为建立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谨慎法度宽严,从而使天下民众遵守国家的法令。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将其定型化和制度化。度量衡的颁布对国家统治具有重要作用。铜砝码、铜尺、铜圭表、石校准等文物,不仅是记述度量衡发展历史的实物资料,也是国家制度约束与廉政建设的历史见证。

【精品廉政文物】

东汉铜圭表(复制品)

34.5、宽2.8、厚1.4厘米

1965年仪征县石碑村汉墓出土

圭表由枢轴相接,可启合。圭正面有刻度,分15寸,每寸10分。这件圭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测影计时的仪器,十分珍贵。现藏南京博物院。




清扬州棣园量具

上口直径16.9,下口直径35,高45厘米

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藏

量具上有“棣园”铭文。棣园始建于明清初期,道光二十四年,改建为棣园。光绪初为湘籍盐商依《红楼梦》大观园改建为湖南会馆。 



    西汉 “十一斤四两”铭铜簋

口径26.6、底径16.4、高14.3厘米

2002年11月新集国庆螃蟹地M7出土

敞口,腹部微弧,两侧置铺首衔环。底部阴刻“十一斤四两”五字。该器为研究我国度量衡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清铜砝码一组

1981年刘集光明村出土

铜砝码四枚。长方匣。分别为三十两、二十两、五两、五两五钱。五两、五两五钱铜砝码四面均刻有文字,分别为:“江南苏州府正堂曹□”、“奉江苏布政使司丁较准枫镇买卖商牙一体遵行拾两不许轻重违者□究”、“康熙拾捌年三月拾玖日给陈瑞生造”、“奉宪颁行”。此为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颁发的权衡砝码 。“布政使司”为清代省一级负责经济事务的行政长官官署。此砝码在当时是官定的衡量的标准,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清“砝部”石砣

    长64、宽41.6、高34.5厘米

2005年12月十二圩扬子中学征集

    石砣下部为长方体,上为覆斗形,中部有牛鼻状穿孔。侧面对称阴刻楷书“砝部” 、“较准”。应为官砝,是清光绪戊申年(1908)年盐署衙门用于校准的衡器,是清代仪征盐运繁盛的历史见证。

     

     民国暗八仙纹铜尺

    35.5、宽1.5、厚0.2厘米

     2013年2月扬州文物商店征集

正面錾刻分、寸刻度,十个为一单位,总长为一尺。背面纹饰为暗八仙,寓意祝颂长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