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这些仪征出土文物,藏着古人防疫的智慧(上)


几千年来,人类对瘟疫的抗击从未间断。知古而鉴今,在没有现代医学知识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卫生防疫的呢?不妨从这些仪征出土的文物里了解一下。

一、清洗洁净

 “勤洗手”是最简单、也是隔离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打开水龙头,抹上洗手液,充分揉搓,冲洗完成……一套行云流水的洗手流程,是每天必做之事。古代人是如何洗手的呢?据考证,早在夏商时期,人们为防止疾病的传播,就已经养成了洗手、洗脚等卫生习惯。

洗手在当时称为“盥”(guàn)。“盥”的字形,直观地反映出古人洗手的样子——两只手在上方用水浇淋,下面接一个接水的器皿。盥时用匜浇水于手,以盘、盆等承接弃水。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亦被洗替代。盥洗用具还包括洗、鋗、盆、鉴等。用流水洗手,说明当时人们意识到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更加卫生。这个好习惯在今天,最科学的解释就是可以避免交叉污染,减少病从口入的机率。

甲骨文“盥”字

一起来看看仪博有哪些防疫文物吧!

 

西汉彩绘云气纹漆匜

 

西汉青釉水波纹陶匜

 

西汉青釉陶匜

 

西汉青釉陶洗

 

西汉青铜鋗

 

 

          众所周知,唾痰、便溺是疫病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因而养成不随地吐痰、随地便溺的习惯能减少疫病的传播。唾壶又称“唾盂”、“渣斗”等,为古代承唾之器。虎子起源于战国,风行于汉及六朝,是古人使用的尿壶,因器形似虎而得名。这两种古代的卫生器皿,都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注重卫生防疫的实物证明。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唾壶

 

西晋越窑青釉唾盂

 

西汉青釉虎子

 

西晋越窑青釉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