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仪征

人文荟萃


img  
陈旉画像
陈旉(1076年~1156年)   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号如是庵全真子,宋代著名的农学家。北宋神宗年间,他出生在仪征北乡,自幼勤奋,学识渊博,无意为官,隐居务农。
        陈旉终生致力农桑,注意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终于在古稀之年(1149年)撰写出我国现存最早记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书——《陈旉农书》。农书分为三卷,详细总结了我国南方农民种植水稻以及养蚕、栽桑、养牛等生产技术的丰富经验,从内容到体裁都突破了先前农书的樊篱,开创了一种新的农学体系。《陈旉农书》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农书,明代收入《永乐大典》,曾传至日本,至今仍有研究和借鉴价值。
img 《陈旉农书》
 
img 许叔微(1080~1154)    许叔微,知可,号近泉,北宋元丰年间出生于真州,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南宋建炎元年(l127年),真州疾疫大作,许叔微不论贵贱,上门为百姓诊治,贫者不收诊金,奉送药剂。绍兴二年(l132年)中进士,历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及翰林学士,人称许学士,后因不满高宗苟安江南及秦桧陷害忠良,退隐乡里,行医救人。许叔微与抗金名将韩世忠过从甚密,韩世忠移居苏州后常渡太湖访许叔微,为其题写“名医进士”一额。
        许叔微是宋代研究张仲景《伤寒论》的大家之一,一生著述颇丰,现存的有《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人》、《伤寒九十论》(合称许氏伤寒论著三种)、《普济本事方人》,已经失传的有《法治》、《辨证》、《翼伤寒论》、《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
 
李斗(?~1817年) 
        李斗,字北有,号艾塘(一作艾堂),仪征人。他博通文史、戏曲、音律及数学,著有《岁星记》、《奇酸记》二传奇、《艾塘乐府》一卷、《永抱堂诗集》八卷、《扬州画舫录》十八卷以及《防风馆诗》等。
        《扬州画舫录》是李斗家居扬州期间,根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积三十多年陆续写成的,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开始搜集资料,乾隆六十年(1795年)成书刊行。书中涉及的内容范围相当广泛,记载了扬州城市区划、运河沿革、文物、园林、工艺、文学、戏曲、书画以及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有些记录非常详细,保存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十七、十八世纪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资料,历来为文史学者所珍视。
img
李斗著《扬州画舫录》书影
 
img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盦(ān)主,晚号怡性老人。他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名臣,又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阮元曾任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退休后晋加太子太保,又晋加太傅衔。在两广总督任上,他严厉打击英国商人贩卖鸦片的不法行为并积极备战,是抗英斗争的先驱。阮元又是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学术贡献巨大,前人赞阮元“身经乾嘉文物114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他所修著名的志书有《广东通志》、《云南通志》、《扬州图经》等,《扬州图经》以图为经,可称创例,此外他还著有科技类书籍《考工记车制图解》,所著的《畴人传》为古今280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包括西方37人)立传,在我国历史上是一创举。
img
阮氏故居
 
img
刘文淇画像
刘文淇(1789~1854)  刘文淇,字孟瞻,仪征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选为优贡生,与刘宝楠齐名,有“扬州二刘”之称。
       刘文淇对地理水利很有造诣,曾根据《左传》、《吴越春秋》、《水经注》诸书,知唐宋以前扬州地势南高北下,较分运河形势不同,作《扬州水道记》四卷。他精研古籍,贯串群经,尤其致力于左氏学的研究,搜集、整理研究历代名家关于《春秋》、《左传》的旧注梳证,旁征博引,凡典章制度、服饰器用、名氏地理、古历天算无不经心结撰。其主要著述有《左传旧疏考正》、《楚汉诸侯疆域记》、《读书随笔》、《青溪旧屋集》等,代表作则是未完成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由其创始,其子刘毓崧、孙刘寿曾继之,三代共治,“三世一经”传为美谈。
img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正》

 

吴熙载(1799~1870) 
       吴熙载,名廷扬,字熙载,更字让之、攘之,又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清代篆刻家、书画家。他是“邓派”大书法家、篆刻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工书法,尤精篆、隶书,兼善书画,追摹秦汉印作,篆书和隶书效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篆刻则发展了“邓派”艺术。
       吴熙载作印,运刀如笔,迅疾圆转,体势劲健,舒展飘逸,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他晚年运刀臻于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印谱》和书法绘画等作品行世。
 
 
 
img
天宁寺塔
了缘(1801年~1938年)  了缘俗家姓陈,出家后法名果月,号展空。了缘生性颖悟,爱听佛事。清道光元年(1821年)入河北慈云寺出家,在寺中礼佛诵经,学习佛门仪轨及五堂功课、大小赞偈等,研习《金刚》、《法华》诸大乘经典,深得般若奥义。因念佛氏禅功,必先强身,取阴阳刚柔,相辅相成之道,因而南游登封,到少室山少林寺,学习五拳十八式之技,练罗汉功,均能得其神髓。道光二十年(1841年),至淮安担灯寺挂单,任职事十馀年,收录弟子甚众。
       道光三十年(1851年),太平天国军兴起,了缘为避战乱,遂云游各地名山。至仪征,适天宁寺新遭兵燹,天宁寺的海一方丈与法慈监院与了缘一见有缘,遂邀了缘共襄修复。光绪元年(1875年),天宁殿宇一新,梵刹庄严,果月被推为诸寮之首,人以“寮元”称之,遂因谐音而别字“了缘”。
       1938年8月14日,了缘圆寂,享年138岁,为僧118年,在天宁寺72年,遗体火化后葬于新城北天宁寺祖塔墓园,碑文为鲍贵藻所撰,碑现存于仪征博物馆。
img
了缘和尚墓志
 
img
李光炘
太谷学派 
      张积中(1806年~1866年) 字石琴,仪征甘草山张庄人,贡生出身,精研儒学。清道光年间拜周太谷为师,合儒、释、道三家为一。清咸丰六年(1856年),因避扬州战乱北上济南,迁居于长清县黄崖山,讲学授徒,听者甚众,遂成山寨。同治年间,张积中被山东巡抚阎敬铭以组织邪教暗结捻匪的罪名围剿,自焚而死。他一生著述颇丰,现存《张氏遗书》、《白石山房文集》、《尚书释义》、《老子释义》、《庄子释义》等19种。
img
周太谷墓
       李光炘(1808~1884年) 字晴峰,号平山,人称龙川夫子,仪征甘草山李营人。其自幼聪颖过人, 15岁入邑库,21岁食廪饩。清道光二十三年 (1834年)家乡遭受水灾,他变卖家产资助贫民。他与表兄张积中受业于周太谷门下,精通儒学,工文辞,好说理,善于启发诱导。李光炘言论经后人整理辑录,有《李氏遗书》、《龙川草堂文集》、《龙川太夫子遗著》等。
       张积中和李光炘是晚清民间学术团体太谷学派的第二代传人,也是这一学派和团体的主要研究家和教育家,到清末太谷学派成员有数万人,遍布大江南北和山东、河南、江西等地。
 
卞宝第(1824年~1893年)     
        字颂臣,祖籍仪征,出生于著名的官宦之家。生前著有《卞制军奏议》、《抚湘公牍》、《方岳采风录》等专著、文稿。扬州诗人陈含光曾有诗云“两世棨戟遥相望,同时七印何辉煌”,就是当时卞氏家族地位的真实写照。
       卞宝第于清咸丰年间中举人,后在清廷中官居一品大员。他人生最为辉煌的是任闽浙总督兼摄福建巡抚、船政大臣、福州将军、陆路提督、福建盐政、福建学政,人称“七印总督”。卞宝第敢于直谏“知无不言,直声震天下”,为人“强毅,官台谏日,弹击不避贵要。”人称“卞牛”,但他的许多主张被朝廷采纳。卞宝第坚持民族气节,支持抗击英夷侵略,是清朝中“主战派”之一。川石教案后,尽管他据理力争,但未能改变闽浙总督英桂的卖国意志,他感到愧对八闽人民,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清廷只准许三个月假期。卞宝第回乡后再次要求去职,得到准许。1879年朝廷屡下诏书催其进京述职,卞宝第以病势严重为由拖延很久才去任职。1892年卞宝第因船政经费被挪用筹建北京颐和园,愤而辞职回乡,次年病逝于扬州。卞宝第墓位于仪征市刘集镇利民村先进组北侧,现存墓穴及大量石碑残件。
img
 
李方谟     
        李方谟(1882~1958年) 字显文,仪征县城人。早年读经书,后改新学,曾任仪征县督学。李方谟博学善导,又长于管理,深得教育界的尊重。他尤其重视家乡的职业教育,抗战前在县城创办蚕桑学校,抗战胜利后办县立仪征中学及附设师范学校,并担任县中校长。在战乱中艰苦创业,坚持办学,先后利用南门育婴堂、天宁寺房屋充当县中教室,又修缮使用原学宫奎光楼周围的公房,辟为永久校址,并使教学工作走上正规。李方谟推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重视劳动教育,且身体力行,创办仪征中学时带领学生平土丘,填沟壑,修路植树,开辟运动场。办学之初,实验仪器和教学模型都很缺,他自制不少物理器械,其中有些还是独创。
       李方谟还撰写教学用书,出版有《物理器械自制法》、《物理实验用书》以及《常识三字经》等。对天文学亦有造诣,著有《小天文学家手册》、《通俗中西看天歌》、《天文常识教学法》等书,并潜心研究演示太阳、地球和月亮相对运动的三球仪,在没有任何机械加工条件的情况下,全凭手工制作,于40年代末研制成功,由上海一家科学仪器厂制造,取名“立心三球仪”。
 
吴振南(1882年~1961年)  
       吴振南,字锡九,仪征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选送到英国东方舰队所属舰艇上当见习士官,后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朴茨茅斯枪炮学校及勃烈茅斯领港学校学习高等技术,学成归国后任北洋海军通济练习舰教练官。
       1911年武昌爆发起义,江浙联军进攻南京,吴振南率舰艇沿江配合作战,终于光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吴振南由孙中山委为海军部参事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京政府设高等捕获审检厅,吴振南任评事,并兼预开庭,宣布没收德、奥大小商轮7艘。后赴法国任参加欧洲和平会议专门委员,因凡尔赛条约不公,未待闭会即返国。吴振南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上海,受命率领海军官兵200余人接收日军舰队司令部、陆战队司令部、军需部等重要机构,并于该舰队司令部举行受降礼。解放后,他受交通大学之聘,担任该校管理学院航管系航海天文主任教授。吴振南在国内第一个翻译出版西方海权理论鼻祖马汉的军事著作《海军行政管理与战争》(中文译名《海军政艺通论》)。
img
吴振南委任状
 
img 卞白眉(1884年~1968年)   卞白眉,名寿荪,字白眉,仪征人,卞宝第之孙。幼读经书,15岁乡试为秀才,聘师学英、日文和科学知识,后捐补为太常寺博士。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弃官赴美,得文学士学位。1912年回国后参加大清银行的善后和筹建中国银行工作。翌年起任中国银行佐理、副总稽核、总稽核。1916年起任天津中孚银行总筹理处主任秘书兼总稽核。卞白眉曾两次主持平息平、津两地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的挤兑风潮,并主持解决了有关的业务和法律问题,支援天津民族棉纱布业渡过了难关。卞白眉为扶植华商对外贸易的开展,于1923年在天津中国银行开办外汇业务,在华北各省、区分支行设立仓库。抗战初期,卞白眉几次拒绝日方关于筹集法币和以金票调换法币的无理要求,后离津赴香港。抗战期间,他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总行发行集中委员会主任委员,代理总稽核。他热心社会公益,对教育事业多有投资,曾担任南开大学等大中学校的董事。
 
img 刘师培(1884~1919)  刘师培,字申叔,又名光汉,别号左盦(ān),是刘贵曾之子、刘文淇的曾孙,近代经学大师,清末革命团体同盟会的著名宣传家。
       1902年刘师培中举,次年撰写《攘书》等,参加反清宣传。1904年刘师培参加开封会试前作《留别扬州人士书》,呼吁创办新式学堂,宣传改革教育。他仿卢梭《民约论》撰《中国民约精义》,这是我国宣传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较早专著之一。刘师培也是在刊物最早向中国人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的学者之一。他从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到清廷幕僚、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又在学术舞台上连创佳绩,与章太炎齐名,并称“二叔”(章太炎字枚叔)。
       1917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刘师培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先后开设“六朝文学”、“文选学”等课程,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传世,为近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首屈一指之巨著。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刘师培在校以讲学育人为主,取得了垂范后世的成就。
 
img 毕倚虹(1892年~1926年)  毕倚虹,名振达,号几庵,笔名清波、娑婆生、春明逐客、倚虹等,仪征人,是扬州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
       毕倚虹诗、词、散文皆能,尤以小说闻名于世,其中长篇小说就有《人间地狱》、《十年回首》、《黑暗上海》、《苦恼家庭》、《极乐世界》和《猩红》等。短篇小说更多,如《捕马记》、《傀儡婚姻》、《名流牙慧》、《贫儿院长》、《金屋啼痕》》等等。其登上文坛的代表作是《人间地狱》和《黑暗上海》,当时都是在报纸上连载数年以上。孙东吴力称清末民初的社会小说除《孽海花》外,当推《人间地狱》,可首屈一指。
       毕倚虹还是中国画报的创始人,1925年在上海创办《上海画报》,从此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画报。他主办了《银灯》、《小時报》、《上海夜报》等,《银灯》中国电影刊物之始,《上海夜报》是中国晚报之始。除小说外,倚虹还写了不少诗,诗集有《销魂词》、《光绪宫词》、《几庵绝句》等。
 
img 吴南轩(1893年~1980年)   吴南轩,名冕,字南轩,仪征县城人。191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预科,自费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获硕士学位,期间兼任旧金山革命机关报《少年中国晨报》编译与美政府农务部译员、旧金山林肯专门学校华文教授等职。1921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教育博士学位。
       吴南轩回国后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审,并奉命往美国各州考察中小学教材审定业务。曾先后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和国立复旦大学校长,历任中国政治学校教务副主任、中央党部训练部测验科主任、中央派遣留学管理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还创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呼吁社会重视精神健康,防止心理疾病。抗日战争爆发,他率复旦师生迁校,抵达重庆。1950年吴南轩应聘为美国麻省国际学院教授,后在伊利诺斯国际大学讲学10年。1966年回台湾任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退休后以无名氏名义捐出遗产总值的百分之四十五,设立财团法人“中国敬教基金会”。主要著作有《儿童心理卫生》、《战时精神病》、《心理卫生及实施新趋向》等。
 
img
盛白沙    
盛延祺(1894~1923)   盛延祺,原名延年,字白沙,号益斋,后改磊斋,仪征县城人。少时每闻明末“扬州十日”泫然涕下,说:“男儿生逢乱世,当挥三尺剑,立不世功,继承古哲前贤之志。大丈夫能马革裹尸,实为无上光荣。”
       1911年盛延祺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策动南京下关海军起义。1914年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在上海参加中华革命党人发动的夺取“肇和”舰、炮击江南制造局的反袁世凯起义。1916年在上海由韩恢引见孙中山,后奉孙中山密令,协同温树德等整肃海军,重组护法舰队,孙中山委他为“肇和”舰舰长。1923年被陈炯明叛军杀害,国民政府追认其为海军中将。198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盛延祺为革命烈士。1993年,仪征市委、市人民政府建立盛白沙烈士纪念碑以彰英魂,并瞻仰育人。
img
盛白沙烈士纪念碑
 
img
黄质夫(1896年~1963年)  黄质夫,名同义、字质夫,出生于仪征十二圩,是中国乡村教育先驱之一。黄质夫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国立东南大学)求学时,接受了恩师陶行知“余今生之惟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的生活教育理论,成为陶行知最早的追随者之一。
       黄质夫一生怀抱“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的理想,决心培养大批“既有知识又能实干的乡村教师”。毕业后他投身于乡村师范教育事业,创办主持江苏界首、南京栖霞、浙江湘湖和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前后长达20余年。他还创办了贵州师范,力倡“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乡村学校化,学校乡村化”的主张,建立了独特的乡村师范教育体系、系统的教育方略和富于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曾在中国教育发展史特别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上起到过积极的倡导、示范作用。
 
时逸人(1897年~1966年)      
        时逸人,字益人,仪征十二圩人,早年师事汪允恭学中医。1919年后在上海创办江左国医传习所,1921年应聘赴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工作,主编《山西医学杂志)10年。抗战爆发后,到上海租界创办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主办《复兴中医》杂志。抗战胜利后,他创办了首都中医院及附设中国医学专修科,后任江苏省中医提高进修班教师。1955年任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1961年支援边疆赴宁夏,任宁夏自治区医院中医科主任兼宁夏医药卫生协会副会长。
       时逸人是现代著述最丰的中医著作家,著述主要有:《中国内科病学》、《中国妇科病学》、《中国儿科病学》、《中国传染病学》、《中医伤寒与温病》等,曾编为《时氏医书丛刊》。时逸人主张创造性继承古代医学遗产,对古代伤寒、温病经典研究,见解精辟,是较早运用“辩证和辨病相结合”方法的高明医学家。
img
 
叶鸣远(1898年~1978年)  
       叶鸣远,原名兆栋,仪征十二圩人。1919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商科专业学校。因参加声援“五四”运动被捕,经黄炎培营救出狱,任十二圩商会会长。1926年办红十字医院,聘医为贫民治病,翌年时值龙潭战役,以人道主义精神主持抢救80多名孙传芳部伤兵,打捞掩埋上百具尸首。1931年,叶鸣远动员十二圩商界、盐运界多承担大修经费,发展本地与邻县商界、金融界的友好合作,被誉为镇、扬、仪三地最年轻有为的商界首领。在十二圩各界联合掀起的“争运”工潮中,叶鸣远是主要组织者之一,争取到著名律师章士钊和各界上层人士的支持,使问题获得合理解决。“九•一八”事变以后,叶鸣远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一•二八”事变后,他组织各界以募捐等形式支援绥远抗战,并声援救国会“七君子”。后经陶行知、于去疾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在重庆担任民盟四区分部工作。他还与中共十二圩地下党支部取得联系,根据地下党支部的意见,竞选担任县参议员。1947年秋,支持十二圩教师反饥饿反独裁的斗争。
       解放后,叶鸣远开办民生机米厂并任经理,为解决居民粮食供应并支援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并自我纠正重西医轻中医的偏见,攻读中医中药典籍,被骋为卫生院特约医师。
 
盛成(1899~1996)   集作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他出生于仪征一个汉学世家,和盛延祺是兄弟,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代便参加了辛亥革命。1911年光复南京的战役中,盛成被誉为“辛亥革命三童子”之一,并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褒奖和鼓励。1928年,在法国留学的盛成创作了《我的母亲》,获得巨大成功,被译成英、德、荷、西班牙等十六种文字出版,列入了法国大学文科必读书的“世界名著”中,被视为法国文学的典范作品之一。三十年代初,盛成从海外载誉归来,投身教育。抗战期间,他担任过上海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和武汉全国文艺界抗敌联合会常务理事等职。1965年脱离台湾,移居法国。1978年盛成归国,长期在北京语言学院担任一级教授。1985年,获得法兰西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以表彰他对中法文化交流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盛成先生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在历次社会变革与政治运动中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成为秉承“五四”传统,毕生追求自由民主思想、反对强权压迫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的行动楷模。
img
 
洪承点(出生年月不详)   洪承点,字醒黄,江苏仪征人,中国民主革命家、军事人物。成年后有感于国势衰微,取字“醒黄”,意为唤醒炎黄子孙,并投笔从戎。辛亥革命前后,他历经安庆马炮营起义、广州起义、攻打上海制造局、克复南京天堡城,以及二次革命等战役。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成立后,沪军扩编为第七师,洪承点被任命为师长。1912年内,洪承点率军平定了驻南京的赣军兵变和抢掠商民风波。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黄兴派章梓师和洪承点师在淮扬布防,阻止张勋辫子军南攻。二次革命失败后,洪承点卸去军职,被聘请为临时稽勋局名誉审议,住在上海,韬光养晦,后来回到扬州,于抗战前逝世。家乡人民对这位百战归来而又功成不居的辛亥革命战将,永远寄于深切的怀念。
 
崔正瑶(1913年~1937年)  
       崔正瑶,乳名琪琳,仪征城北崔家大塘人,在仪征实验学校读过女中。1929年底,崔随丈夫孙凤鸣赴上海,常参加孙凤鸣与爱国志士华克之、陈处泰、李怀诚等人的聚会,受到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参加了中共党组织的地下读书会。
       1934年,华克之、孙凤鸣等人周密部署,在南京设立了晨光通讯社作为掩护,策划“五步流血”计划,刺杀蒋汪二人,崔正瑶理解并支持丈夫爱国之举。1935年11月1日,孙凤鸣刺杀汪精卫,汪重伤,孙凤鸣以身殉道。崔正瑶得知消息后忍住了悲痛,不顾个人安危参加善后工作。后因晨光社庶务谷紫峰招供,崔正瑶不幸被捕。在狱中,戴笠亲自审讯,酷刑相加,她身受数载非人折磨,宁死不屈,37年被国民党特务处死,时年二十四岁。崔正瑶被誉为“真州女杰”,成为民国时期与秋瑾齐名的著名女英雄。
 
马博庵(1899年~1966年)  
       马博庵,原名文焕,仪征县城人。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
       1920年他考入金陵大学历史系,后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他与高直侯等在仪征筹组国民党(本人未参加该组织),策应北伐战争。在中正大学任职时由熊式辉介绍加入国民党,抗战后脱离国民党,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九•一八”事变后,马博庵领导成立中国县政研究会,使县政改革成为金陵大学政治系的主要研究项目。抗战初期在长沙任湖南省地方行政干部学校教授。1948年参与创办中国地方建设协会,并与包明叔共同领衔组织仪征地方建设协会。当年在无锡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教授、代院长,曾亲往镇江特刑法庭营救被捕的爱国学生。1951年被派往香港、曼谷、日本、菲律宾等地进行农村建设方面的考察和研究活动。1957年到上海历史研究所做研究和编译工作。他从《北华捷报》等英文书报回译大批资料,出版《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受到郭沫若、罗尔纲等的赞扬,其译文中许多内容填补了近代史的许多资料空白。
 
img
张子谦    
张子谦(1899~1991年)   张子谦,原名张益昌,江苏仪征人,幼时私塾老师是广陵派琴家孙绍陶,受其熏陶及努力,十余岁已能演奏名曲多首。张子谦二十三岁离乡到天津谋生,结识著名琴家查阜西、彭祉卿(庆寿),经常切磋交流,结为知音。查阜西善弹《潇湘水云》,琴界人称“查潇湘”;彭祉卿善弹《渔歌》,有“彭渔歌”之誉;张子谦善弹《龙翔操》,被誉为“张龙翔”,在当时的琴坛便有了“浦东三杰”之称,他们都是20世纪的古琴大师。
       1936年,张子谦、查阜西和彭祉卿三位先生崇尚明代琴家严天池创立虞山琴派和发展古琴艺术的功绩,于苏州正式成立“今虞琴社”,以勉励今人复兴琴乐。“海上同
志既翕然麇集,而全国琴人得通风气者,更数十辈。躬逢盛境,诚为生平所未有。”半个世纪以来在古琴界影响至广。
       1961年张子谦和查阜西、沉草农合著《古琴初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56年张子谦调任上海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经常作演出及录音;1988年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为古琴音乐的理论研究、打谱和教学作出贡献。
 
img 李方训 (1902年~1962年)   李方训,字绳武,仪征县城人,物理化学家、教育家。早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留校任助教。1928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金陵大学化学系教授,后任该校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江苏省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国化学会会志》编辑委员。
       李方训是我国最早从事物理化学的研究者之一。抗战期间,金陵大学内迁成都,校内文献不全,他常往返于成都的5所高校之间,手抄了大量资料。他因地制宜开展科研,系统而又深入地研究溶液中离子性质问题,取得一批创造性成果,连续发表了有关离子的水合热、水化熵等10多篇论文。1947年他被美国西北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李方训在南京大学领导建立了电化学实验室和研究室,对混合电解质的活度系数进行了系统的工作,发展了早期关于葛林亚试剂的研究。
 
img 柳大纲(1902~1991)   柳大纲,字纪如,仪征人,著名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先驱者,盐湖化学的奠基人,前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5年他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1948年获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和青海盐湖研究所的研究员、所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化学通报》主编等职。柳大纲早期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满腔热情投入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课题的研究,长期致力于科研组织和学术领导工作。参与解决核燃料前、后处理中的化学问题,有诸多贡献。开拓了中国盐湖资源及其化学基础的研究,为盐湖开发和西北地区建设作出了贡献。柳大纲历任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起担任《无机化学》(后改名为《无机化学学报》)顾问,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主任编委之一。
 
吴征鉴(1909年~1982年)      
       吴征鉴,字若水,仪征人,寄生虫病学家。1931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动物系,后投身于寄生虫病的防治研究。1951年卫生部将消灭黑热病的任务交给吴征鉴领导的中央卫生院华东分院。他连续4年深入病区,钻牛棚,进茅厕,搜遍墙椽屋角,捕捉白蛉(líng),探究发病规律并提出综合防病措施,总结推广了杀灭传播黑热病媒介白蛉的方法,为我国基本消灭黑热病作出重大贡献。吴征鉴1956年与王兆俊合著《黑热病学》一书,成为我国这方面的第一部专著和主要教材。
       他注重人才,主持培养了大批寄生虫病学科的中高级科研、教学骨干。吴征鉴为一级教授,还兼任国家科委预防医学专业组副组长、卫生部疾学科学委员会疟疾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科学学会理事等多种职务。他除发表52篇论文外,还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分卷。
 
img
 
崔正瑶(1913~1937年)      
       崔正瑶,乳名琪琳,仪征城北崔家大塘人,在仪征实验学校读过女中。1929年底,崔随丈夫孙凤鸣赴上海,常参加孙凤鸣与爱国志士华克之、陈处泰、李怀诚等人的聚会,受到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参加了中共党组织的地下读书会。
       1934年,华克之、孙凤鸣等人周密部署,在南京设立了晨光通讯社作为掩护,策划“五步流血”计划,刺杀蒋汪二人,崔正瑶理解并支持丈夫爱国之举。1935年11月1日,孙凤鸣刺杀汪精卫,汪重伤,孙凤鸣以身殉道。崔正瑶得知消息后忍住了悲痛,不顾个人安危参加善后工作。后因晨光社庶务谷紫峰招供,崔正瑶不幸被捕。在狱中,戴笠亲自审讯,酷刑相加,她身受数载非人折磨,宁死不屈,37年被国民党特务处死,时年二十四岁。崔正瑶被誉为“真州女杰”,成为民国时期与秋瑾齐名的著名女英雄。
 
img 毕季龙(1914年~ 2007年)   毕季,龙原名毕庆芳,仪征人氏,出身名门望族,毕家与李鸿章及刘铭传均属姻亲。他本人是新中国著名外交家,其夫人胡济邦曾是解放前活跃在东欧外交界的中共地下工作者。
       1936年毕季龙于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财政系毕业,后一直从事经济工作。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资源委员会专员、杭州英士大学教授。1948年获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研究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回国。1961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新闻官员,随陈毅外交部长参加过第二次日内瓦会议。后任外交部国际条约法律司副司长,多次参加联合国的有关会议。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秘书,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秘书长处处长,外交部研究室专员、新闻司副司长、联合国副秘书长。
 
img 厉以宁(1930年~ )   厉以宁,仪征人。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1998年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厉以宁教授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与政策主张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理论界与政策制定者广泛接受。他的理论与政策主张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
       厉以宁已出版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环境经济学》等。因为其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其中包括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等等。
 
img 戴相龙(1944年~)   戴相龙,仪征人,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天津市长,高级经济师。
       1967年戴相龙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会计系。1985年任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1989年至1993年7月任中国交通银行党组书记、总经理兼副董事长,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董事长。1993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后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1995年6月在全国人大第八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97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届主席。1998年3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002年12月任天津副市长、代市长。2003年1月在天津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天津市长。他也是中共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著有《戴相龙金融文集》。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